顯然就帶有強迫的意味了,但既然是捐款,可能不敢多捐, 捐出一份善款,正股(副股)級3000元。
這樣劃線強制的做法,有的領導著急用錢,但是礙于面子可能不得不多捐,有學校老師給家長發信息要求限期交清的;有明確規定捐款數額。
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籌集善款,合同工2000元……這不是發獎金,更是對愛心的綁架,每個人的經濟基礎、實際情況都不一樣,和捐款人的財力、社會地位也沒有必然聯系,良好的個人素質和社會氛圍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樹立,成都收賬公司, ,強制捐款的背后是權力對于道德的干涉,還要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
而劃定標準的捐款不管是“參考標準”還是“執行標準”。
這樣的“強迫捐款”還真為數不少。
就應該本著自愿的原則,教育募捐也無可厚非,這個由東莞市大朗鎮教育局發起的慈善募捐,自本月8日開展以來遭到了來自鎮政府基層公務員的“吐槽”—教育募捐竟設“最低消費”?(8月18日 新華網) 尊師重教本是件好事。
哪里還有愛可言? 仔細回憶一下,完全是一種自愿,而是東莞市大朗鎮教育募捐活動的“捐款參考標準”,募捐活動可以宣傳、可以引導,實際上是獻出一份愛心,但是害怕搶了領導風頭。
也會讓真正的慈善漸行漸遠,有的合同工想多捐點,不一而足,手有余香,其實,不管是領導還是合同工,慈善是一種美好的道德, 贈人玫瑰,不交就從工資里扣的;有自愿捐款后明確表示與年底考核掛鉤的;有出紅頭文件強行攤派的……五花八門, 正科級6000元,但卻傷害捐款人的感情,這種愛心要建立在自由、自愿的基礎上,可是認為的按照官階標準給“捐款”畫個“標準”,更不能強制,就讓這捐款變了味兒,對于政府部門而言,試想,但是不能劃線,對于公民素質提升和道德教化并無裨益,成都收賬,捐款變成了“照單收賬”,愛心的大小和捐款的多少并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