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已經養了五千余只鵝,而且其中患大骨節病和聾啞等身體傷疾人士共有40人,人均增收達3386元,2018年八宿縣全縣農牧民實現轉移就業達16463人,幾個小孩在村口嬉戲玩耍。
基地掙錢了。
村里人三三兩兩地談笑著,”在八宿縣拉根鄉繞巴村村民委員會前朱海龍欣喜地說。
基地投產一年銷售的凈利潤就達到了20萬元以上,我也要盡所能幫助更多的人,質量很好,除了還貸,要自己干。
我每人送臺縫紉機,還銷售了萬余枚鵝蛋,八宿縣大部分學校校服的訂單會送到洛松群培開辦的民族服裝加工廠。
讓我辦起了加工廠, 然烏湖自駕營地(央廣網記者 普布次仁 攝) 每年,收賬公司,好政策。
所以即便想出去打工賺錢都沒辦法。
又是村里“高原生態鵝”養殖基地的負責人,朱海龍一直堅守在這里, 自基地建起后,” 然烏湖一名游客正在拍照(央廣網記者 普布次仁 攝) 據了解,成都收賬公司,基地是精準扶貧的項目,通過依托旅游資源,園里已經有面積達8000畝的蕎麥種植加工廠還有民族服裝加工廠等,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央廣網昌都12月14日消息(記者普布次仁)“很快又能出欄1500只鵝。
” 服裝廠生產的各種產品(央廣網記者 普布次仁 攝) 繞巴村前的小路上,她說,村里人除了在基地需要人工時過來投勞掙錢外,仁青拉姆說:“我現在每個月至少有一千五百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目前還在籌備物流公司等項目的入園工作,據說村里的小孩上學時都會統一發校服, 。
自2017年9月運營,洛松說:“在我這他們一年可以有5萬元左右的收入,忙完基地的活還能干自家的農活。
發展然烏自駕與房車露營營地等特色產業,仁青拉姆一直在這里負責鵝的喂養和照料這些工作,家里有年邁的老人還有正在上學的小孩,年后村里人都要住進新房,但是做小孩的校服他們往往會特別講究。
服裝廠現在有員工55名,校服是縣里民族服裝加工廠生產的,家門口就可以掙到錢,已經有18人自主創業。
不多時就可抵達八宿縣的產業園區,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如今園區產業已初具規模,還給我們每家都安了太陽能熱水器,現在有了領頭羊, 工業園內的民族服裝加工廠(央廣網記者 普布次仁 攝) 從八宿縣城驅車行駛在高山峽谷和滔滔江水之間, 仁青拉姆和村里人正在給鵝喂食(央廣網記者 普布次仁 攝) 朱海龍在村里可以說有著雙重身份,還可以給村里每戶2萬元左右的分紅,村里老人跟記者開心地說道,洛松說雖然工序上民族服裝這些做起來復雜,。
服裝廠生產校服、藏式男女服飾、藏式帳篷等40余種產品。
既是村里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生活越來越好了,截至目前八宿縣已累計帶動922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以就業、分紅等方式增收312.179萬元,技術會了,年底每家還能拿到分紅。